春秋末期,齐国都城好牛配资,一名二八年华的妙龄女子走到了齐国宰相晏子的家门口,托人给晏子传话:
“我是住在外城的一个普通百姓的女儿,有话想要对相国说,我无限向往,愿意在相国的后宅充数当一个侍妾。”
晏子听了之后,笑着说
:“我难道是一个好色之徒吗?为什么我年纪这么大了,还有女子投奔我?”
不合理,太不合理了,一个生活在外城的普通女子怎么会突然想要给他当侍妾呢?毕竟他年纪很大了。
而且无缘无故的,又有几个女子会愿意给年龄大的人当侍妾?怎么想,这件事都透着古怪,晏子想要弄清楚这件事,就让人将那女子请进门。
从女子踏进家门的那一刻开始,晏子就在远处观察她,观察了一会后,他自言自语地说
展开剩余83%:“奇怪呀,这个人面带忧愁,必定有心事,而且还是大事。”
所以当女子走到近前,晏子没有问她为什么要做他的侍妾,反而直接问
:“你为什么事感到忧愁呢?”
实际上这名女子也不是真的想要做晏子的侍妾,只不过是用这种方式来见晏子。
晏子作为齐国宰相,廉洁奉公,俭朴爱民,深得百姓爱戴,百姓对他很是信任好牛配资,所以当这名女子遇到大事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晏子的帮助。
但晏子不是谁都能见到的,尤其是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女孩子,更不可能有机会见到晏子。
所以这名女子才另辟蹊径,试图吸引晏子的目光,让晏子主动见她,所以才有了传话做侍妾这一出戏。
那么这名女子为什么非要见到晏子呢?她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大事?
原来该女子的父亲犯了罪被官吏抓起来了,即将被治罪,一个说不好就可能被处斩,而他所犯的罪说起来有些一言难尽
:他碰了一棵槐树。
槐树在当时也并不算是什么珍贵树种,但这棵槐树很不一样,只因为它长在了齐景公的审美点上,所以齐景公在偶然间见到它之后就喜欢上了这棵槐树。
在齐景公看来,喜欢的东西当珍之重之,于是他派官吏小心的守护它,还特意在树旁竖立了一个木桩子,上面挂着一个牌子,写着
:“犯槐者刑,伤之者死。”
啥意思呢?如果触犯了槐树,就要受到刑罚;如果伤了槐树,就要被处死。
牌子一挂,齐景公还让相关负责的官吏广而告之。
但总有人不知道这个命令,有一天,一个人喝醉了酒,路过这棵槐树就走过去靠了靠,想休息一会,因着喝得太醉,根本没有注意到旁边牌子上的命令,也不知道有这个命令的存在。
这件事很快传到了齐景公的耳中,齐景公说
:“这个人先触犯了我的命令”
,然后就派官吏将那人抓了起来,准备治他的罪。
这个人怎么也没有想到,就因为一棵槐树,他可能会被处斩,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,所以他的女儿不得不找到齐国宰相晏子,寻求晏子的帮助。
她将齐景公下的命令和父亲犯的罪都告诉了晏子,然后就向晏子表示:
我们的国君因为树木的缘故打算杀死我的父亲,让我成为孤儿,这条命令已经对百姓实行并且成为国家的法令了。
如果这命令能够在全国施行,而且能够惠及后世百代,那我父亲的死也是应该的,我为他收尸也是应该的,但这条命令明显不是这样的。
只因为一棵树就治我父亲的罪,这恐怕会伤害到官吏的执法准则,伤害明君的仁政。别的国家如果知道这件事,都会说我们的国君就因为喜爱槐树而残害百姓。
这是可以的吗?希望相国能够好好考虑我的话,以便裁处犯禁令的人。
不得不说,尽管这只是一个住在外城的普通人家的女孩子,但她的见识必定是不凡的,应该是读过不少书的。
要知道已经有不少人因为这件事被抓了起来,家人不知道如何是好,只有这名女子想到办法见到了能帮助到她的晏子,还能在能言善辩的晏子面前侃侃而谈,这本身就说明了她的不一般。
在晏子面前,她将父亲触犯齐景公禁令的事情上升到了国家政令方面,上升到了齐国在列国间的影响。
晏子听完之后对那女子说
:“你说的很对,我会替你向国君陈说这件事。”
说完就派人将那女子送回了家。
第二天,晏子进宫面见齐景公,就这件事进谏,大体意思就是:
我听说,搜刮百姓财力满足自己的私欲、喜好看重玩物、刑杀无罪这三条是国家存亡的大祸患,而现在,这三条您都有,您悬挂喜爱槐树的禁令,槐树的威严已经达到国君的地步了。
触犯槐树的人就要处以刑罚,伤害槐树的人就要被处死,这样的刑罚与国法不相称,百姓受到的摧残够多了。
您享有国家,德行却没有跟上,而三种邪僻却在整个齐国很有名,长此以往,“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”
齐景公还算是一个虚心纳谏的人,听完晏子的话,他沉思了一会儿,对晏子说
:
“如果没有您的教诲,寡人差点就要酿成大罪了,到时候就连累到国家了。如今有您的教诲,简直就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啊,寡人受教了。”
等到晏子离开之后好牛配资,齐景公就下令赶紧停了看守槐树的差役,将木桩子拔掉,扔掉挂着的牌子,也取消了伤害槐树会被治罪的命令,并释放因触犯槐树被拘捕的那些囚犯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